返回 一,争国本和议大礼争出来的荒唐(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闲话说过,再回到正题。

话说“大礼议”这场纷争,最后自然嘉靖帝是大赢家了。只不是从此以后,那嘉靖帝竟然对这打板子的办法有些上瘾。

因为他发现,对那些不要命的硬骨头读书人,如果你和他们争论之后再砍他们的脑袋,反而会成全他们忠臣和诤臣的名节,而且还真有不少朝臣和读书人都指望着靠和皇上顶牛,然后争论之,争取朝野舆论支持,这样一来即使皇上最后把他们下了狱、砍了脑袋,也成就了他们千古忠臣的大名,而皇上却会被扣上一顶暴君的帽子。

所以,按照正常途径去定罪杀了他们,还是要不得的。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千万别和他们讲什么道理,坚决不争论,这样就不会留话把,随便找个茬直接把他们拉下去扒光裤子打一通屁股拉倒,看着很不爽的就打死,一般不爽的打残,小小不爽的打伤,这样最多也就能说皇上脾气不大好而已。也确实,舍此之外实无既可以泄皇上之愤,又不让那些前赴后继争着和皇上过不去的大臣得名声的法子了。

在《明史》的《刑法志》中,对这种现象就有着这样的记载和评论:

(嘉靖帝)中年刑法益峻,虽大臣不免笞辱。宣大总督翟鹏、蓟州巡抚硃方以撤防早,宣大总督郭宗皋、大同巡抚陈燿以寇入大同,刑部侍郎彭黯、左都御史屠侨、大理卿沈良才以议丁汝夔狱缓,戎政侍郎蒋应奎、左通政唐国相以子弟冒功,皆逮杖之。方、燿毙于杖下,而黯、侨、良才等杖毕,趣治事。公卿之辱,前此未有。又因正旦朝贺,怒六科给事中张思静等,皆朝服予杖,天下莫不骇然。四十余年间,杖杀朝士,倍蓰前代。

正因为如此,嘉靖一朝大臣被廷杖打屁股的数量之多,可说是历史上排名第一的。排名第二大约是嘉靖的前任,那位喜欢给自己封各种大将军封号的明武宗正德皇帝,他也十分喜欢打人屁股。在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大臣“谏南游”时,他分两次合计打了一百六十八位劝阻自己南游的进谏大臣屁股,共打死十五人。

“大礼议”和“谏南游”事件,除了其政治意义外,也是有明一朝打屁股记录的保持者,这规模最大的两次朝臣被集体廷杖一起打屁股的事件。

到了万历朝,由于明神宗在“争国本”之后的罢工活动搞得比较彻底,压根就不搭理大臣们,所以竟然是大明朝能打大臣屁股而打得最少的一朝,几乎没多少人挨过他的板子。反倒是万历前期张居正任内阁时期,张居正替皇帝打了不少大臣的屁股。

最让人哭笑不得且很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终结廷杖这个极具羞辱性质的刑罚,从此保全了大明朝朝臣和士大夫们体面和屁股的,竟然是这些士大夫恨之入骨的大宦官魏忠贤。

不过魏忠贤虽然替他们保全了尊严,却会夺去他们的性命(6)。

不知此当为幸耶,亦或为祸耶?

暂且按下打屁股这节不表,接着说皇上罢工的事。

皇帝罢工这等做法,对庙堂社稷危害之严重,论著颇多,已无需我再多说。我只说因此而出现的各种具体事例,其荒唐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之最,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礼部尚书王家屏因大旱上疏曰:“陛下又深居静摄,朝讲希临。统计臣一岁间,仅两觐天颜而已。间尝一进瞽言,竟与诸司章奏并寝不行”(7),因此愤而辞职。

不过这位尚书大人其实脑筋是不大灵光的,因为他自己都说了:“诸司章奏并寝不行”,那么他就应该想到,这封辞职信肯定也会遭遇同样命运——“并寝不行”,呈上去之后必然有如泥牛入海一去无踪影,万历帝是不会给他想要的答复的。

万历皇帝的罢工,固然让臣子们连辞职都辞不成,但更严重的是那些大小衙门里因病因事造成的职位空缺,也因此无法及时补缺,这导致了当时国家机器的各种零部件乃至关键的大部件都严重缺损。到了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十月,首辅叶向高上任时,由于万历长期不理朝政,此时朝中“大僚或空署,士大夫推择迁转之命往往不下,上下乖隔甚”,叶向高曾在几道疏章中这样说道:“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其二。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未尝用一人。陛下万事不理,以为天下长如此,臣恐祸端一发,不可收也。”“今六卿止赵焕一人,而都御史十年不补,弹压无人。”

看看,内阁和各部委的秘书及科员都没了——“曹署皆空”,全都是光杆司令,这还怎么办公?不过,即便是这样的光杆司令,全国也没剩几个了,南直隶的九卿只剩下了两个,六部尚书也只剩下了一位,这国家机器还怎么运作?

万历罢工时间到底有多长,还真的不大好计算,没有非常准确的记载,但根据《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记载,御史翟凤翀在一份奏章中曾说:“上不见廷臣,又二十五年矣。”因此一般来说,大家认为他至少罢工了二十五年。

只是说句老实话,说万历搞罢工还是有点冤枉了万历的。

因为万历并没彻底罢工,他其实还是在上班的。只不过他不上班打卡了,做了个“自由职业者”,也就是采取了在家办公的SOHO方式,虽然他躲在宫里不见人,可照样还是会批批奏章下达些谕旨的,但如果看见不中意的奏章,他就不搭理,当然也死活不去见外边的那些大臣们。

因为皇上我一旦见了你们,你们就要唠唠叨叨地和我理论个没完没了,搞得朕十分心烦,干脆不见了(Lǐao)。

不过万历虽然不上朝办公,可如果你官够大又够敬业又有耐心,还知道去走福王的门路,那么应该还是有可能去皇宫见他的,我估计跑个几十次大约就应该可以见上一面,只是这难度确实大了些。可皇上不上朝在家SOHO,那你们大臣有什么事跑去他的住处等他接见,说起来这也是自然——谁叫你们不让万历立福王为太子呢?

反正万历就此抱定了你们不让我称心如意,我也不让你们快活的想法,大家就这么耗着,看谁能耗得过谁。

于是这一耗就是二十多年啊,终于,万历把大臣们耗得老死、病死了不老少,因为病退和父母去世要守孝离任的也不老少,离休干部也产生了不老少,多少算是出了口气。

只不过这么一来,大明朝官职出现的空缺之多,也蔚为壮观。据《明史》叶向高传记载,只是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南北两直隶六部就缺尚书三人,侍郎十人,科道官九十四人,各地巡抚三人,布政监司六十六人,知府二十五人;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后,又有不少大臣径自疏辞而去,政府办事机构十室九空,此种状态,别说是中国历史之最,就是在世界史上也是没有哪一人哪一朝可比的。

叶向高的奏章中,还说道本朝因为“都御史十年不补,弹压无人”,所以朝廷风纪一落千丈。

可在这事上,万历皇帝这么做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在的。

那御史乃是个言官,做个不是很恰当的类比,大约就相当现在的纪检委,干的就是纠察风纪的工作,上面说的那位翟凤翀指责万历不上班就是个例子,你看他都管到皇上考勤上班打卡这件事上来了,难道万历还会和自己过不去,再去多弄几个御史出来给自己添堵?

显然不可能,门都没有。

不过大官可以不任命,那些基层干部还是要的,不然大明朝的赋税和收入可就成了问题。可即使这样,那也还得要大臣们先去求神宗才可以,不然一样不给办。譬如当时应该由万历皇帝自己考选的科道七十多位天子门生的任命,就是靠着叶向高连上几十道疏奏,这才在二年后姗姗来迟。

其实为一件事写个几十封上疏,还不算是多的,为一件事上奏章的最高记录,我估计大约还是叶向高创造的。

他为了补阁部的空缺,曾经连上一百多道疏奏。

叶向高和万历之间的关系说起来也很有意思,这两人客客气气地你上疏,我不理,你继续上疏,我继续不理,这么来往个几十上百次却都丝毫不动一点火气,一样的话说个上百遍也不嫌烦,这脾气之好、涵养之高、韧性之强,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说实话,叶向高和万历两人的这份近乎偏执的执着劲和令人瞠目结舌的好脾气,着实令人叹为观止(8),叫我相当景仰。

*(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