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争国本和议大礼争出来的荒唐(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在明朝的最后几位皇帝中,末代皇帝崇祯确实是一位严于律己、励精图治的皇帝(1),其操劳国事之勤奋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堪与之比肩者,真是寥寥无几。虽然如此,可大明朝到底还是在他的手上亡掉了。

崇祯帝的哥哥——天启帝熹宗朱由校,我们可以肯定他是位心灵手巧的皇帝,甚至可能是位小发明家。但从他身为一位国家统治者的角度看,他则十分不幸地对治理国家完全没有兴趣,而是更热衷于木工手艺的提高,去做一个出色的木匠。因此所有的国家事务,他基本都交给了自己十分宠信的宦官们,譬如魏忠贤这样的人去办理。

崇祯和天启两兄弟的爷爷,则是明朝的第十四代皇帝、赫赫有名的荒唐皇帝万历,也就是明神宗朱翊均;他们的父亲,是那位一人身涉“争国本”事件和“明宫三大案”的老太子、短命皇帝——明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八月,为万历帝恭妃王氏所生,因当时中宫王皇后无子嗣,所以他是正牌的皇长子,也是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然而,最得万历宠爱的郑贵妃却在万历十四年生下了朱常洵,万历从此便有意改立朱常洵为太子,所以导致朱常洛迟迟不能被立为太子。

万历有意改立太子的传闻一出,顿时朝野舆论一片哗然。

户科给事中姜应麟首先发难,要求万历“册立元嗣为东宫,以定天下之本”(2),结果被贬为广昌典史,因此事随后被贬的还有吏部员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此后,六部和首辅等无数大臣多次奏请立常洛为太子,但绝大多数官员都被神宗以各种罪名贬斥。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年正月,万历帝加快了改立进程,下手诏给大学士王锡爵,要将皇长子常洛、皇三子常洵和皇五子常浩一并封王,以后再择其中善者为太子。王锡爵既怕得罪神宗,又怕被朝臣攻讦,于是耍了个滑头,上疏请三王并封,并由皇后抚育长子,如此长子就成了嫡子,试图以此两面不得罪。然而神宗只以前谕示朝臣,继续准备行三王并封之礼,顿时朝中大臣又一次大哗。

因为王锡爵这么说,就等于在明指朱常洛还需要补办手续,也就是质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因此大臣们纷纷指责王锡爵阿谀顺上,王锡爵无奈自劾请辞,而神宗也迫于众议收回了前命。

这件立储之事,前后纷争凡十五年之久,至万历二十九(公元1601年)年十月,在孝定李太后的干预下,虚龄已二十的朱常洛才终于被立为太子,但万历同时也封了常洵为福王、常浩为瑞王、常润为惠王、常瀛为桂王。此后,福王又不赴封国长期逗留京师,于是大臣们又纷纷开始上书要求其按祖制离京赴封地居住,这其中以大学士叶向高、礼部右侍郎孙慎行争执得最为强项。

这一拖又是十几年,到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三月,在朝臣们的压力下,福王终于之封国。

此次立储风波,最终以朝臣们表面上大获全胜而暂时告一段落。

这场政治纷争,由于牵涉到未来的皇帝人选——太子,即所谓的“天下之本”和“立国之本”,因此又被称为“争国本”。在这场皇帝、后宫和大臣之间的对抗中,明廷的朝臣们集体表现出了大约是中国历史上士大夫们最后的一次风骨。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驾崩。

年近四十的老太子朱常洛,终于坐上了那张由大臣们千辛万苦为他争来的皇帝龙椅。

常洛于八月初一日继位,是为光宗。然而到十二日,他就突然患了重病,十四日,谕册立东宫,准备于次月九日举行仪式。二十九日,病甚,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红丸”供服食。

九月初一日,明光宗朱常洛一命呜呼。

他的年号“泰昌”,要到明年元月初一才开始,所以今年依然是万历四十八年。这位终于媳妇熬成婆的大明老太子、新皇上,在位时间仅一月而已。

由于光宗是服用了李可灼所进的“红丸”后暴毙,所以当时的朝臣和后来的史家们,均认为这其中有明显的宫廷斗争迹象,光宗之死极为可疑,故此事又被称为“红丸案”。

“红丸”与朱常洛登基前发生的“梃击”两案,貌似尘埃落定其实悬而未破,又可说似未破而事已明,乃是两件疑点多多的疑案,这两案与另外一件事件脉络均十分清楚但却没有确凿证据的“移宫”案,并称明代宫廷三大案,而这三大案和之前的“争国本”事件,都和朱常洛有关,且对后来明季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可说影响到了崇祯十七年大明朝的最后结局。

在对抗万历谋立朱常洵这长长十五年的“争国本”过程中,为了阻止万历废长立幼的企图,明廷的大臣士大夫们轻者辞职还乡以示不满,中者因上书抗争而被斥责、杖打、罢官、降职、削籍,重者则被下狱问罪。

然而他们还是一拨接一拨持之以恒地与万历抗争,其抗争之烈、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大约也是仅见的。

那些书呆子士大夫们此种前赴后继,看起来好象永无穷尽的疲劳轰炸,其实是有优良传统的,这终于使得万历不胜其烦,但又无可奈何,于是他干脆一赌气对涉及此事者一概不予理睬,同时也不上朝不见朝臣不理朝政——朕不和你们争了,皇上我罢工了。

后世人都说,明之亡亡于万历,此言固为是,但是他不上朝罢工二十六年、三十一年不出宫门这等做法,其实不是他首创,而是学他爷爷明世宗朱厚骢,也就是嘉靖皇帝的。

罢工这事,嘉靖帝早就干过了,他有一阵在长长的二十六年时间里,大约只上过四次朝。而外边那些大臣前赴后继对皇帝那永无穷尽的疲劳式轰炸,也一样不是首创,同样是学自万历皇帝的爷爷,甚至更远的祖宗辈手上的那些大臣们。

明世宗嘉靖皇帝登基时年方十五,他不是正德皇帝的儿子,而是正德帝的同辈兄弟,只因正德帝无子,他才得以做了皇帝。在当时,他的名声应该是不错的,不然也不会立他做皇帝。

但是,就因为这嘉靖皇帝是以正德帝的同辈兄弟身份登基,是庶出旁支继任大统,于是就闹出了一件大事。其实这闹事的缘由要搁到现在说,真是一点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那时节,简直是头上的天都要塌下来一般的大事,因此酿成了一桩大风波。

那时候的朝臣士大夫们,你说他们食古不化也好,说他们有原则也好,总之一句话:他们认定了“为人后者为之子”,所以一定要嘉靖认他的伯父、正德皇帝的老子明孝宗为父,也就是要喊明孝宗为“皇考”,而嘉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则只能叫叔父,即“皇伯考”。

嘉靖当然是绝不会愿意的。

*(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