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危城 二 大明关外唯一的城池(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寒夜的天空中,一层层黑云连绵不断地垂向天际,那张天像是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黑幕,黑色的云团,犹如一团团掉落水里的墨汁,缓慢而坚定地不断变幻、翻卷,向着天地尽头移动过去,层层叠叠地压向地面。寒冷的狂风肆无忌惮地携裹着砂石、冰碴,狠狠呼啸掠过冻土,跟随着这些黑色的云团,扑向远远矗立在地平线上的宁远城。

辽东总兵吴三桂,此刻正坐在宁远城头的敌楼内。他的面前有一只火盆,盆内通红的炭火把他整个人都照得红彤彤的。

这一转眼已经是二月底了,虽然天气过不多久就要转暖,可现在依然还是很冷。尤其到了晚上,更是丝毫没一点要变暖的迹象,即使在房里,也得升着火盆才会叫人觉着舒适点。

吴三桂今年三十三岁,面庞白皙,鼻梁笔挺,身材不是很高,也不壮硕,穿着一领白色锦袍。那袍子的裁剪非常合身,针脚密实均匀,有如一针针丈量后缝制出来一般,袍子上的一副副盘钮饱满而刚柔适度,手工极是精湛,不过衣服料子并不算好,质地一般。这让吴三桂看上去没有了一般封疆大吏惯有的膏粱富贵气,而是显得很清爽,甚至可说是英俊儒雅。不过他鼻梁与面庞间那条细线般的红色伤痕,却让他有着一股隐隐约约的杀气,在背后架子上的那些铠甲和兵器森冷的金属光泽衬托下,透出了一身金戈铁马的儒将风范。这多少让人觉得与他那响彻天下的“勇冠三军”的名声有些不相称,因为他的长相和气度,与他这个“勇名”好象不是很能挂得上钩,不过却和京师的士族官绅中,还有青楼坊间也都竞相流传的“延陵将军”风流倜傥的说法倒很相符。

这会他正低着头,怔怔地看着面前的火盆。他的眼神定在了火盆与他面庞之间的一个虚无的点上,两只手则下意识地在火盆上慢慢翻来覆去地烘着。过了一会,他突然站起了身,大步走到门口,猛地一推,大门外冰冷刺骨的寒气顿时扑面卷了进来。他站在门口,仰起头对着夜空呼出了一口白乎乎的热气,然后走到城墙边,手扶箭垛,眼睛远远地望向西南面黑压压的天际尽头。

吴三桂就这么看着,良久良久之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叹了这声之后,不知道是因为吐出了胸腔里的空气,还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吴三桂原本笔直的身躯看上去竟好象萎缩了一些。这位正当壮年风流倜傥,大明北方最重要的镇边大将这一声叹气声里,充满的居然是一股浓郁得化之不去的苍凉之意。

吴三桂脚下踏着的是辽东宁远城这坚不可破的厚实城墙,心里想的却是山海关内危危可岌的北京皇城。

上个月初三,也就是大明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日,西北势力最大的流寇“闯王”李自成在西安立国改元,号大顺,自号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并派使者发下战书,扬言要于三月在北京城下和明军决战,以定正朔,随后率大军渡河东征,军锋直指北京。正月十九日,皇上在德政殿召集文武大臣廷议,商讨调自己与所部号称五十万的关宁铁骑入京勤王的大计,事关大明存亡的大计。

只是满朝平日里滔滔不绝的文武大臣们,在那一刻一个个都做了闷葫芦,足足一刻钟,没一个人出声的。老父吴襄在信中如是说。

那会儿皇上那略带潮红的脸孔应该会变得极其阴骛。吴三桂这样想到。

当前的形势着实有点险峻。自松锦大战之后,关外的清虏虽然声势大盛,刚死去的酋首皇太极、现在领军的多尔衮等人也都英武过人,可始终没能在吴三桂手下讨到便宜,军锋屡挫于宁远城下,以至于不能进击山海关。而如果他们越过宁远直接进击两百里外的山海关,那又将可能被宁远的关宁铁骑切断后路而遭受两面夹击,并有被乘虚端掉盛京老巢的危险,除去年底来打了一仗后,便没了什么动静,所以关外的局势还算是一时稳定。

但是在关内,大明西北方面最后一支主力——三边总督孙传庭的部队,却于去年十月被李自成全部歼灭,孙传庭更是以身殉国,现在李自成两路大军直逼北京,所过之处大明官吏将兵差不多全是闻风而降,少有接战,现在距离北京大约一千余里。而明军在南方的大将左良玉部虽然有近二十万的重兵,却又为流寇“八大王”张献忠以及李自成麾下南路军大将白旺牵制,扼守于两湖附近动弹不得。即使没有这个羁绊,现在调三千里外的左良玉进京也是远水救不了近渴,徒呼奈何。

所以眼下唯一能支撑大明朝这幢将倾之大厦的独木,便是他吴三桂和他所部的三万多关宁铁骑,只要他们一进关,即使不能胜之,也必然可遏止闯军攻势,解北京之危。

不过这样一来,山海关外的全部疆土却将因此为满洲人所占领。

自崇祯十五年的松锦大战,他恩师洪承畴指挥的十三万明军几乎被清虏全歼后,宁远城就成了大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个据点,也成了山海关前阻挡清虏的唯一门户屏障。正是靠着这座袁督师苦心营造的宁远坚城,清虏才不能长驱直入进逼山海关,只能在宁远城下和吴三桂拉锯。

可是那场大战,却使大明朝最精锐的辽东兵将几乎损失殆尽,自祖大寿以下五十多员辽将被俘降清,大明兵势在关外自此一蹶不振。

大明崇祯十三年二月十四日,清虏首领皇太极亲率八旗劲旅进逼松山,在松山南台下扎营七处,但松山、锦州明军在吴三桂母舅、辽东第一名将祖大寿的指挥下,防守甚严,清虏初战失利。因此,皇太极采取由远渐近,重围锦州的法子,于崇祯十四年三月,命济尔哈朗、多铎等人领兵于锦州北面九十里处修筑义州城,并驻扎大军开始屯田。其时大明总兵刘肇期奏称:“奴屯义州几及一月,不进不退,不掠不攻。屡据回乡口称,节凭前锋哨报,谓奴盘旋义土,开垦种田,往来山中,采取木植,一图盖房,一图耕食,其为久踞之计无疑矣。且以哨马特扰松、锦,断我樵苏,又以游骑尝突海隅,梗我粮道,其为困我之计又无疑矣。奴一日不去,则辽一日受危。”

遇此困境,祖大寿派勇士突围而出,向北京告急。于是崇祯帝令蓟辽总督洪承畴率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等八大总兵官及副将以下二百余名将领,步骑十三万,奔驰援锦州解围。

*(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