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崇祯的最后一天 三 粮饷和内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崇祯想到这里时,心里犹如开了个无底洞,一下子所有的东西、一切的一切都忽地沉了下去,身上一阵凉飕飕的。

他不自觉地伸出手去,又紧了紧胸前的衣襟。

这实在是太不吉利了。

那天皇城的钟鼓鸣响不绝于耳,现在想来起来,倒有点像是在敲……丧钟。

他不愿意去想这两个不吉利的字,甚至不愿意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这前前后后一连串的事情,都是个一语成谶的模样。他现在真的非常后悔自己当初说了那两句话:“钟鸣不歇,禁门不闭”,要是那天不说,也许,今日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崇祯马上轻轻晃了晃头,像是要把这些念头都甩出去一样。

其实他一向不相信这些什么谶语之类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不知怎么地,今天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却突然一古脑儿咕噜噜不停地冒出来,想压都不压住。

殿门外黑沉沉的天际尽头,闪了闪冒起了几道红光。过了一会,隐隐传来几声零落的炮声。

崇祯又端起了面前桌子上的酒,一饮而尽。

逆闯如此之快的进军速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

正月春朔,满朝文武一起大失班,不过好在最后还是勉强把朝贺拜谒太庙这个事情搞完了。

回来后,崇祯在皇极殿赐茶一众阁臣,其中有范景文、李建泰、蒋德璟、陈演、魏藻德、李邦华等,一起商议剿寇事宜。其时各人均以为关外东虏虽然祸害不小,不过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镇守宁远,扼住了山海关,最多也只能进关骚扰一番,随后便出,不会动摇国家根本。可流寇势力日益强大,尤其近日占了西安,兵势直指山西、京畿,实是当前第一大患。然而等崇祯问起剿寇良方,众人却又个个束手无策,到后来蒋德璟方说,即使进剿,也是兵出无饷,一出即溃,因道:“库藏久虚,外饷不至,一切边费,刻不容缓,所恃者惟皇上内帑耳。”

崇祯闻言,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他心里明白,宫中内帑,其实所余才黄白各十数万两而已,维持日常所支尚可,要是碰到什么大的费度,非亏空不可。况且,他心中已经有了个打算,真的一旦实施,所需银两巨大无比,因此决计不能动用这点内帑。不然的话,他也不至于有一回不惜以下狱来狠逼武清候李国祯,逼他拿出二十万两银子,把朝内朝外皇亲国戚一古脑儿都得罪了。那些皇亲国戚们,平时吃自己的俸禄,得自己赏赐,私下还不知道拿了下面那些小人物的多少好处。现在国家有难,要他们拿些钱出来,竟然一个个不是哭穷,就是仗着一丝皇家血脉死抗到底,即使进监狱也不愿意多拿点出来!真是混帐得够可以的。

有次与皇后说起,皇后说这国家要是亡了,他们难道就会有好处了不成?崇祯由此突然想起了三国时孙权的故事,曹操大军压境,孙权手下个个要降,孙权犹豫不决,鲁肃出来说了一句话,道是我们可以降而大王降不得,因为我们降了还依旧可以做官,大王降了就完了。这话真是金玉良言,果然臣子们都是可以降得的。

想起了这些,崇祯原本是会大怒的,可那日不知道怎么地,居然怒不起来,突然间竟是哀从心起,忍不住长叹一声道:“不瞒先生说,今日的内库所存之内帑,实难以慰先生之言啊……”话没说完,已经潸然泪下。

阁臣们见了,顿时齐齐跪下称罪,崇祯命他们起来了,突然又想起刚接到的辽抚黎玉田的密奏,奏中说东虏似乎有南下之意,宁远目前的状况很不利。于是又问道:“据日前征调进京的辽东总兵吴三桂父吴襄所言,辽东一镇军马现在有八万之众,也是时常缺饷,何以他们和东虏争锋,不但不溃败,还能屡屡再战?”

蒋德璟听了,看了李邦华一眼,他们心里都清楚,辽东一镇绝没有八万人马。李邦华当年做过兵部尚书,于军事算是颇有心得的。他当年上任之始,就上书陈更操法、慎拣选、改战车、精*、专器械、责典守、节金钱、酌兑马、练大炮九事,又治理京营,稽虚汰弱,使京营面貌一新。崇祯元年到二年间,东虏入关侵犯北京,李邦华以精锐三千亲自把守通州,又派二千增援蓟州,自督诸大军扎营城外,军容甚壮。东虏围城,他衣不解带,捐家产造炮车、火器,后因总兵满桂与东虏战于得胜门外,李邦华从城上发大炮相助满桂,其中有炮误伤满桂兵,后来因此被都察院都事张道泽劾罢。

蒋德璟则极熟于财政赋税,但在军政事体上,他一向很推崇李邦华。他这会看李邦华的意思,乃是想叫他出面回答崇祯的问话。

不过无论如何,他们几个都是决计不会说辽东到底有没有八万人马这个问题的。

因为他们都知道其实吃虚饷这事固然是个十分可恶的弊端,但对现在的辽东军马来说,也确实是无奈得很。

现在的朝廷,时常缺饷、欠饷,各边镇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吃虚饷,有饷的时候多要点,这样万一缺饷还能支撑一阵,不然真会出乱子。譬如吴三桂所部,到上月为止就已经缺饷十个月了,如果没有储备,只怕部队早就哗变了。而且即使是有吃虚饷,也吃不了几万人半年一年的饷,这短缺的粮饷,大部分还是靠吴三桂自己筹划解决的。所以他们几个是决计不敢说出来的,真要说了出来,只怕吴三桂就会一口吃定他们追逼粮饷,到时候肯定是他们丢乌纱帽,甚至为此丢掉项上人头,都不算希奇事。

再者辽东一镇,日日与东虏厮杀,倒确实没白吃了那么多军饷,且要是真的认真起来,吴三桂手下除去宁远军,还有至少七、八万辽民在手,随时可以闹出个真正有据可查八万人的花名册来。外加现在的辽东巡抚黎玉田和吴三桂关系极好,是各边镇中少见的抚、镇相融的状况,定然也不会袖手旁观,况且谁也不知道吴三桂这八万军饷,有多少是没出京城就使了出去的,这要是闹起来了,恐怕朝中倒有不少人会帮着他,那时候吃不了兜着走的便是提起这个话头的人,而不是吴三桂这些镇边大将们。

李邦华见蒋德璟神色,自是心中明白,于是回道:“皇上,恕臣直言,辽东军马在罪臣袁崇焕以前,虽然有数次缺饷哗变之事,但经过袁崇焕整治,改之以辽将治辽兵,哗变之事就大为减少。因辽将辽兵于当地都有土地财产,如叛将祖大寿等人,当年就是用辽民和军户在锦州屯田,自己还养了不少家兵,所以即使缺饷,生活亦不致无凭,故尚可与东虏争一日之长短。这都与关内兵马有所不同。去年十二月,辽东总兵吴三桂就因深感宁远大炮不足,还自己捐资铸造了五门新式大将军炮,也因此辽东的人马器械堪称精良,甲于天下,实为我大明朝当前的第一强兵。”

崇祯听了频频点头,应了一声道:“唔,辽东兵马,甲于天下,好,好。说起这个,日前辽抚黎玉田有一道疏奏给朕,乃是关于辽东边患之事,过阵待朕斟酌之后,再和各位廷议。”(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