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关外百姓 三 吴三桂的决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吴三桂在会议开始的时候说了几句开场白,然后就再也没说过一句话。

他一直在听着、看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的身体前倾靠在大案上,一只肘抵在桌面上撑着面颊,头并不怎么转动。有时谁说话他的眼神就看向谁,但很奇怪地,大多时间他的眼神却象是飘忽着在望着空气,而不是聚焦在场的什么人和物上,在如此重要的时刻,他竟然似乎并没有在听众人的争执,倒像是神游太虚了。

方献廷、胡守亮、沈有威等人依然坚持放弃大部分平民,而杨坤、吴国贵、郭云龙、孙文焕等人则力主全部撤离,以宁远军殿后,或者以一部主动出击,然后再阻击清虏,掩护主力及平民撤退。当然,大家都知道这部分将士几乎肯将全部阵亡,因此情绪不免多少有点激愤,而主张放弃平民的那一派,心里也一样不好过,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原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所以会议的气氛一直非常的压抑。

在经过了又是近两个时辰的争辩后,双方凡是可以想到的理由都说了,利弊、应对、后果也都说完了,终于谁都不想再开口说话了。

其实这些问题,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已经想了无数次,之前也说过很多次,因此现在大家都开始变得很烦躁,也都没了精神。最后,大厅里终于没有了声音。

静寂,大厅里突如其来地静默了下来。

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吴三桂,开始等着他说些什么。

实际上,吴三桂这个时候不管说什么,都将会是最终的决定,因为再没有人会有异议。当他们在把全部的话都说完,发现没有谁能彻底说服对方以后,他们也只就剩下了让吴三桂来为他们做选择这一途了。

因此,现在只要吴三桂说一句话,那么在场所有的人都马上可以卸下这副沉重无比的担子,再不用去考虑什么利弊、生死、名声,只需去做就是了。

其实谁都明白,在这样的事情上,不会、也不可能会有什么万全之策,一定、必须要有人来取舍。

在片刻之前好象还在神游八极的吴三桂,终于在他们的注视下缓缓地站了起来。

他的脸上没有什么明显的表情,语气声调也一如平常的平缓而高低适度,没有高亢和激昂,只仅仅多了一点点庄重:“三桂不才,蒙皇上恩宠,封为镇守辽东等处地方总兵官,本该镇守一方保境安民,然而却不能平虏灭寇,为朝廷分忧,实在愧对皇上和朝廷的恩宠。现在皇上不但不加责罚,更加封我为平西伯,对各位也都各有封赏,皇上诏书中对我们严旨,弃地不弃民,着即入关勤王。因此,本镇命尔等即刻起着手准备撤离,从现在起封锁卫内各处要道,只许进不许出,动员全部百姓,五日后清晨起程入关。最后一日火器营拆除红夷大炮以及子母铳等粗重火器,尤其是新铸造的‘定辽大将军’铁芯铜炮务必全部运走,其他拿不走的就毁,清除全城军资,一个人、一杆炮、一粒米都不能留下!”

众人听了,心里为之一轻,不管怎么样,这事总是有了个决断,因此他们肃然起身一齐大声答应,吴三桂随后开始部署分派各人任务,将领们一个个鱼贯而出各自行动去了。

片刻之后,厅中只留下了方献廷一个人还没走,吴三桂刚才也是没分派他去做什么事情。方献廷既没起身也没说话,只是看着吴三桂。

吴三桂背负双手从大案后走了出来,走到门口站住,然后抬起头看着门外的天空,过了一会问道:“献廷可明白我这样做的原因?”

方献廷缓缓地道:“明白,大帅不愿负百姓,更不能抗皇命。”

吴三桂听了没有出声,过了一阵转回身来向后堂走去,在走过方献廷面前时停了一下,看了看他,又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走入了内堂。

方献廷没有马上离开。他看着吴三桂,一直目送吴三桂的背影没入内堂,又坐了一会儿,方才慢慢起身走了出去。

吴三桂的身材高挑但绝不壮硕,外貌儒雅淡洁,不蓄须,基本上见过他的人都会觉得他温文尔雅。然而方献廷却一直很没来由地觉得他身上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在动物身上才有的原始的气息。

在两军对阵中,这种气息表现得尤其明显。譬如他在危险来临前那种敏锐的直觉,面对敌手时的狡诈,千钧一发之际的果断,以及有时把上司一些荒唐指令弃之如敝履的桀骜不驯等等,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罕见气质吸引着方献廷,让方献廷愿意在他帐下出谋划策。

同时,方献廷也深知,吴三桂会违抗诸如总督、巡抚和兵部尚书等等上司发出的在他看来很愚蠢的命令,但在崇祯帝的圣旨前,吴三桂是绝不会抗命的。因为这不是一般的抗命和擅权,而是对皇上、对朝廷的不忠,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两回事情。

其实他心里非常清楚,早在十四年前少年吴三桂带着二十人出城救父时那种以死取孝、杀身成仁的意气,就已经决定了今天他必定会带着三十万百姓上路。

更何况面前还有着崇祯帝的旨意。虽然方献廷对这一点有那么些不以为然,但却又正因为这,他才更钦服吴三桂。

此前他一直坚定地反对带三十万百姓撤退,是基于一种纯粹的军事上的考虑,而不牵涉其他诸如情感、好恶乃至道德等等非军事因素在内,无论他是否知道最后的结果,都不会影响他这种态度,因为他认为这才是一个称职幕僚应尽的职责和最起码的素质。谋士,就应该只考虑利弊,不考虑手段和感情因素。

虽然如此,但他却发自心底由衷地赞赏甚至心悦臣服于敢于不顾利弊,做出在军事、策略上看来都近似愚蠢的、带着三十万平民上路这个举动的吴三桂。

因为他知道,这是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在走出总兵府后,方献廷感到了一阵彻底的轻松,现在他再也不用背负那许许多多策略之外的因素对他造成的压力了,他已经尽职了。

剩下的就是怎么去做好这件事。

附记:

(1)清人宰江川《吴三桂纪略》记,金大印说松山突围与皇太极遭遇,以及随吴三桂夺取宁远粗立军府事,曰:四王子乃至宁远,……松山粮绝。承畴集诸总兵议曰:“吾与诸公俱饿死于此,无益于国。吾大帅,不可离此尺寸;诸公可各率所部,分道闯出,然后整兵反救重围,内外相应,或可决围而出。”于是王与将士谋所向。西夷降人曰:“敌兵诡计极多,小路必严兵堵截,大路当设备稍宽,宜从大路。”王用其说,从大路杀出。果战将俱在小路,大路惟四王子及文武随从三四百人,帐幞旌旗盛设,而斗将无多。见王来势凶猛,曰:“归兵莫遏,纵之可也。”又云:“吴三桂果是汉子,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其时各总兵溃围而出,俱引兵归镇,不救松山。粮绝计穷,敌兵遣人说降,洪督、祖帅全军返旆,然宁远尚未设守也。王乘北兵不守,随领敕镇守。斯时大印亦随入城,残破之余,军府粗立,遂有癸未之事。

(2)高起潜与吴三桂事,以及吴三桂样貌,苍弁山樵所著《吴逆取亡录》曰:三桂者,故明武举,沉毅敢战。少时逐一骑,射之堕,下马欲取其首,其人故佯死,突挥刀刃三桂中鼻,故鼻左微凹。目瞻视,隆准无须。监军太监高起潜爱其勇,认为义子。屡以战功得优叙,不数岁授总兵官,镇守宁远。(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