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71、南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阮安已经去山东料理张秋河了,那么这项任务就落在了蒯祥头上。蒯祥其实很忐忑,上次他和阮安整修东宫,皇后就专门强调了要避雷,结果偏偏重华殿被雷击毁,他当然闹不清里面的玄机,只是出来请罪。

景帝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一茬子事,他倒没觉得铜瓦和雷击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只是觉得奉天殿之类的都被雷击过,重华殿是东宫的主殿,殿宇高大,被雷击也在情理之中;何况,他也实在很想把这件事往天意上扯,因此并没有怪罪蒯祥,只是说天意如此,能奈之何?吩咐他们尽快勘测施工,以便太上皇居住。

回宫和汪舜华提了一嘴,没想到正踩到了汪舜华的痛脚,她变了脸色,圣上不会认为我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吧?

景帝真的没这么想过,笑道,你要有那本事,真该封你作国师了。

汪舜华这才收敛了神色,又说起了孩子。

太上皇遇到这样的事,自然威信大减,这些天锦衣卫回报,京城内外,朝野上下都是议论纷纷,有的说土木堡的亡灵显灵了,有的说怀献太子报仇了,也有的说就是前些天被害的士子们报仇了——傻子都知道孙继宗是主谋,为谁谋?还不是为他亲外甥!诅咒死了景帝夫妇,皇子还小,可不就是这祸国殃民的昏君复辟?肯定是老天爷听不下去看不下去,反正就是太上皇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

景帝不用想,就知道外头那些流言会如何气势汹汹,他乐见其成,自然不会去管;心里一放松,也就有心情看刚得到的女儿起来。过了这么些天,永宁公主已经长开了,白白胖胖的,全不似当天刚出生时皱巴巴的模样,当爹的自然会喜欢。

只是太上皇那里还是不甘心,他反复的问孙太后和钱皇后,是不是有人要加害他,钱皇后说没有,孙太后则深深的叹气。那天的事,她在内宫不太清楚,父兄又被拔除了。不过被派到南宫的很多是她的心腹。他们是亲眼目睹,也到现场看了,确实是雷击起火,没有任何人为纵火的痕迹。

太上皇紧闭了双眼:“拳头砸在床上,老天爷也不能容我啊!”

过去了好几天,他的症状有所减轻,但还是不如往常真切;加上得到四个孩子的死讯,一时气急,竟然吐血昏倒,又休息了半晌才醒过来。

景帝来和他商量孩子们的后事,说已经决定追谥湘王为穆王,许王为悼王,他挥挥手,你决定了就行。

大势去矣。

这是太上皇在内心深处给自己做的结论。

未成年的孩子夭折,不能久停,因此,没几天就举行发引,埋葬金山。

景帝率百官送了一程,太上皇卧病在床,是真的起不来,当然,也就加重了朝野上下有关太上皇病情的揣测。接下来的日子,他整日闭着眼睛养神,内心却一点点变冷,连头发也在迅速发白。

太上皇心情不好,安陆那边也传来消息:梁王妃魏氏去世,年三十八。

梁王夫妇在后代很有名,连对明朝没多少印象的汪舜华也听说过,因为他们的坟墓。

梁庄王瞻垍,是仁宗第九子,郭贵妃所生,十四岁封王,十九岁就国。宣宗因为郭贵妃殉葬时他还年幼,因此对他格外关爱。梁庄王的两任王妃纪氏、魏氏都没能生下一儿半女,夫人张氏生有二女,也就是新宁郡主和宁远郡主,都已经出阁。

魏妃在九月中旬和丈夫合葬,这其实并不符合规矩,因为她是继娶,不是原配;而且当年梁庄王入葬的时候,其实已经把坟墓封死了。但是魏妃不依,她强烈要求和丈夫葬在一起。景帝考虑到纪氏并没有和梁庄王合葬,也就同意了。当然,此前已经安放好的石门就要撞开,等魏妃入葬以后,补了一道木门。

因为没有儿子,梁庄王墓的陪葬异常丰富,丰富与精美仅次于定陵。

汪舜华想到当年上网的时候,看到的梁庄王墓出土的各种金簪、宝石簪,还有玉带、金钏、帽顶、玉佩、金盆之类的东西,当时觉得口水直流。如今,她摸摸自己的手腕,皇后的东西自然比王妃的胜过许多,即便她标榜节俭,但该有的东西还是不会少;只是现在实在懒得往身上招呼了,因为实在太沉。

时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朝廷里还是有好事的。景帝刚调整完一拨人,同意于谦加强京师周边守卫的要求,就得到了贵州方面的战报,右都御史王来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连战皆捷。如今正押解回京献俘。

景帝大喜,下旨封赏。

结果第二天,瓦剌兵马百余骑犯马营,烧城东门。宣府副总兵右都督纪广及提督独石马营都督佥事董斌赶紧上报北京。景帝敕游击将军石彪雷通各率官军三千,星驰出边巡哨;并敕杨能、董斌、杨信会兵剿捕,仍命兵部推选文臣一员,总督军务;户部措办粮刍,锦衣卫指挥毕旺率旗校余丁一万运赴居庸关支给。

还没打完,瓦剌脱脱不花又遣使臣完者帖木儿等九十一人来朝贡马及方物,景帝忍住恶心的冲动,赐宴并彩币表里绢布等物有差。

此外,因京城官店塌房多为贵戚近侍所有,兵科都给事中叶盛等奏陈:“贵近勋戚,高爵厚禄,而又侵利于国,贻害于民。乞将在京官店塌房尽数勘实,籍记在官,按季收钞,以资军饷。”

景帝批准,禁勋戚货买侵利。

端午节来临,太上皇还在病中,不能出来接受朝贺;汪皇后也还没有出月子,因此免了命妇朝贺;景帝在奉天殿举行大宴,并赐扇。

不久,吴太后千秋节,因为心情好,接受了命妇的朝贺,汪舜华已经出了月子,自然带着命妇们去磕头;当然景帝也带着百官去磕头,出来赏宴。

蒯祥经过实地勘测,拿出了南宫的整修方案。南宫在承天门东,是洪庆宫一部分,是太宗特意为宣宗建造的皇太孙宫;和北部的重华宫、玉芝宫、崇质殿、观心殿等宫殿组成了东宫,面积约为紫禁城1/3。宣宗即位,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改称南内,后来因为太子年少没有移宫,日渐荒废。

此前景帝看了图纸,觉得还可以更宏伟一些——主要是想到了那句以天下奉一人,如果他哥老实一点,他不介意提升和改善一下他哥的居住条件,当然这样也就堵住群臣的嘴。因此让蒯祥再完善充实一下,并连东宫的重修计划一起拟定,毕竟以后有了儿子,还是要住在东宫的。

现在拿出来,基本上是以前的规模,进一步进行了完善,景帝很满意,于是和群臣商量。这回不乐意的就换成群臣了:现在国库用度紧张,差点到了卖官鬻爵的地步,怎么还能大兴土木呢?南宫既然能用,建议适当修缮一下就行,至于东宫,等以后有钱了再说吧。

这也很符合景帝的心意,毕竟国库用度紧张,他是知道的,只是姿态是要做的;因此答应再想想。

景帝回宫就和太上皇说起了这事,休息了一个多月,太上皇的精力已经好了很多,身体也在日渐恢复,只是到底不如往常,看弟弟还是像往常一样对自己殷勤恭敬,汪后出了月子,也来探望钱皇后等人,说心里没有一丝波澜是假的,因此口气也松缓了一些;只是听钱皇后说是汪舜华推荐何首乌效果不错,他表示怀疑。

问了太医,又查了医典,发现确实有功效,但也不放心假手他人,反正闲的没事,自己亲手炮制。

看到景帝呈上来的图纸,他很是高兴;然后就听景帝哭穷,说户部不答应,内阁也再三劝说,可能要缩小规模,先把南宫整修一下,东宫只有以后再说了。

太上皇自然很不高兴:“怎么,我连住个好房子都不行了?”

景帝也很为难,答应回去再想办法。

景帝把太上皇的意思转告给群臣,王勤也很乖觉,添油加醋的说太上皇大怒,发作了圣上云云。

百官相互看了一眼,发出了轻微的叹息。

皇帝把话说到这个地步,户部也就只能答应筹措粮饷,尽快动工。

钱皇后很是过意不去,她知道现在国家用度紧张,景帝连自己的嫔妃都要限制,皇后汪舜华除了重大场合,连金玉首饰都不佩戴。

太上皇丝毫不以为意,那是她故意的,朝廷再没钱,还能短缺了她的脂粉钱!

回宫那天的事情反复在他脑子里回演,尽管钱皇后再三为汪舜华开脱,认为当时的话说的太重了,但太上皇就是认为汪舜华是在给他下马威;直到孙太后提醒他,这才想起来被这妮子算计了,人家就是要故意激怒自己呢!看汪舜华也就愈发不耐烦了。

孙太后也劝太上皇:“还是节俭一些,尽量树立自己的亲民爱民形象。”

太上皇还是不在意:“他不是要以天下奉一人吗?那我就笑纳了!”

反正现在复辟无望,那就破罐子破摔,好好的享受生活。

孙太后叹了口气,现在太上皇病了,耳目都不好使,自然心情郁结,逮着谁算谁倒霉,她也不能不由着他。

南宫在六月底开始动工修缮,东宫的重建要晚一些,毕竟要准备材料。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