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22、宣誓存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终于用这种方式宣告了自己的政治存在感,初步统一了思想,汪舜华很高兴,工作的劲头也就完全被激发了。

那些慷慨激昂的话,固然有冠冕堂皇振奋人心的味道,但真不能说都只是场面话。她是真心希望君臣能抓住时机乘风破浪开创真正的千秋伟业,而不是把精力耗费在勾心斗角上。

先帝大行不久,今年没有举行亲蚕礼。

四月二十五日,正式在武英殿举行仪式,进于谦为安国公,与世券。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就是念了诏书拉倒;但这回汪太后很重视,命礼部特别制定了礼仪标准。太后皇帝在武英殿接受了群臣朝贺,命于谦接旨。于谦出班,行五拜三叩头礼;而后内官宣读诏书,赐给宝剑、印信和丹书铁券,于谦接过,交给随从。太后作任职谈话,于谦表态发言,而后太后皇帝起驾回宫,宣布赐宴,当然参加的只有同为国公级别的勋贵和阁臣、六部等衙门负责人。

诏书是翰林院起草的,与其说是表彰令,不如说是求贤诏,除了表彰于谦的功绩,更重要的是彰显太后赏罚分明的态度和求贤若渴的决心。稍后汪舜华亲自谈话,除了对于谦肯定成绩、提出希望,也阐述了“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要求群臣群策群力,报效朝廷。

都是说老的话,但汪舜华说的认真、说的恳切。

前所未有的隆重,昭示着朝廷对人才、对有能力有担当有品行的高级人才的尊重和渴望。

于谦说不感动是假的,在场的老臣们同样百感交集,年轻的官员更是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与此同时,其他的工作也不能落下。

首先就是官员调整,大半年没动,各部门缺官相当严重,汪舜华连日和于谦、内阁以及吏部商量相关的事宜。

集贤院和科学院、武学都已经开始动工,集贤院和武学预计今年十月就可以完工;科学院规模很大,最快也要明年中秋以后才能完成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同时科学院要祭祀历代科学家,这个名单要讨论,已经命翰林院去翻书了;内阁次辅陈循、阁臣王文提出辞职,汪舜华准了。其实五位阁臣一起提出辞职的,除了对汪太后独揽朝纲的不满,也是当时的惯例,遇到天灾人祸什么的就要提出辞职,以证清白。

此前,阁臣失和,陈循身为次辅,对汪太后和于谦有所不满;汪舜华对他们两人此前因为儿子落榜就手撕考官的事情记忆犹新,对这两人有了点看法,也就顺水推船了。

于谦身兼首辅、兵部和禁军三项职务,景帝夫妇对他放心,他自己却十分不安,多次请辞,兵部尚书也不止一位,只是实际工作还是他在主持,现在就要另外找人。

胡濙、王直等再次请求退休,汪舜华这回没有拒绝,确实年龄太大。礼部尚书胡濙已经八十四;吏部尚书王直比他小四岁,今年也整八十了,当然是虚岁。

事实上,早在景泰四年,朝廷就招王翱入京任吏部尚书,以协助王直。所以,这些年来,朝廷其实有两个吏部尚书;当然,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有的部门没有主官,有的部门领导严重超编;尤其六部尚书侍郎,阁老要挂职,到年龄了该升职,此外到外省巡抚的还要挂职,一个部门多的时候七八个尚书都不是稀罕事,所以经常要强调掌部事,那才是实际主持工作的。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进士。历仕七朝,辅佐六帝,刚明廉直,是久负盛名的清官。

这样的人,做吏部尚书是最合适不过的,但是他的年龄也不小了,只比王直小五岁。

当然,汪舜华在心里承认,她没那么好心,胡濙等一直对她高度戒备,不仅反对她垂帘亲政,平时政务处置常有不和,偏偏他们虽不是世宗托孤重臣,却是几朝元老,轻不得重不得,如今把他们送到集贤院养老,朝廷和他们都很体面。

然后是之前提到的匾额。汪舜华本来是想把前三殿的名字改了,用嘉靖取的名字: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用以强调皇权至上;但这些名字都是太祖皇帝取的,用了几十年,尤其奉天两个字在这时候有特殊的含义,只能先用着。

前三殿的匾额已经定了下来,都是汪舜华提出的,集的景帝的字,是她分了好几次请景帝题写的,有的甚至不是在一张纸上。

其实曾经想过请景帝直接题写,但当时景帝身体不好,她也就没有打扰。

这是谎话,把这几句话亮出来,景帝会怎么想?

她闭了眼睛,觉得脖子上有点冷。

他们首先是君臣,然后才是夫妻。

对联则出自群臣的建议。这样不仅有利于团结群臣,也彰显了汪舜华的政治存在,毕竟是她首先提出来的。

奉天殿匾额:建极绥猷;

对联出自于谦:

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

天帝命治理九州,虽艰难不敢怠慢;上天保佑,同心同德求安宁。

华盖殿匾额:允执厥中;

一副出自吏部尚书王直:

仁寿握乾符,万国车书会极;

中和绵鼎箓,九天日月齐光。

仁政就是掌握的乾符,也是统一天下的根本准则;中和就是所秉承的鼎箓,它如同日月普照人间。

谨身殿匾额:皇建有极。

一副对联出自彭时:

凝鼎铭而当阳,圣箓同符日月;

握乾枢以御极,泰阶共仰星云。

我治理天下是上天的旨意,如同日月运行一样明确无误;我执掌皇权以来,国泰民安受到人们的景仰。

文华殿后的主敬殿,将来皇帝开经筵的地方,对联出自王翱: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为君之道,要具备威仪正气,才能做万国的表率;要谨言慎行,勤勉政事,才能长治久安;治理天下,要仿效先代圣贤的做法,也不要忽视国计民生,要体会到其中的艰难。

当然不仅仅这些,除了前三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等各处都准备了;都彰显了汪舜华临驭万邦、中正仁和的决心;同时寄托了对于皇帝以及后代君主的无限希望。

汪舜华自己凑了一副不是对联的对联挂在本仁殿的墙上,毕竟文华殿主殿很是空旷,可以用来召集百官开大朝会,她自己批阅奏疏或者召见臣工是在本仁殿,集义殿本来想用来午休,想想还是罢了。

这副半对联在后代是说熟了的: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她的字勉强能看,不敢拿出去丢人,只是用这种方式传递一种政治信号而已。

对于火热出炉的殿阁对联,汪舜华很满意,非常满意,果然都是帝国的精英,出手不凡;只是觉得有点眼熟——怎么跟旅游的时候看到的差不多?

这不重要。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