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48 流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正如西北当局所预料的那样,江南、江东、汉中等地区出现了大批流民,人数达十几万人。

这些流民全是从西南和南方地区逃难过来的普通平民,其中大部分是燕南和臻远这两省的农民。

由于朝廷让出了燕南和臻远这两块地盘,使得上百万当地百姓被胡人所俘虏。

如今这十几万流民,全是在胡人侵占燕南和臻远两地之前提前逃出来的,这才避免了成为奴隶的下场。

由于流民实在太多,沿线城镇都大为紧张,纷纷紧闭城门,根本不敢让流民入城。

前一个月还好,大部分流民身上还存有粮食,因此人潮虽然杂乱,但总体还算安稳。

但到了第二个月后,随着流民身上的储粮日渐枯竭,甚至出现断炊后,流民潮开始变得躁动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有流民代表会跟沿途的城镇官员请求借粮,以求暂渡难关。

可是大多城镇本身存粮就有限,哪里敢借给他们。

这一借,万一城内粮食不够发生暴动怎么办?因此没有一个城镇官员愿意借粮。

然而人在饥饿的情况下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因为借不到粮食,已经饥肠辘辘的流民再也顾不得这么多,开始对周边的城镇和村庄发起了大规模的抢掠。

那些城镇为了自保,只能聚集镇民和地方卫所的士兵对攻击城镇和村庄的流民发起反击。

当双方都有人在冲突中死伤后,情况顿时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数以万计流民瞬间化身为饥饿的暴民,开始不顾一切地实施抢掠。

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周边的村落,几乎每条村子都被抢掠一空。

相比之下,一般大型的城镇倒是相对安全。

毕竟流民又不是军队,并没有专业的攻城器械。

虽然人多势众,但面对高耸坚固的城墙也无计可施,只能在抢完周边的村落后就继续往下一个府城进发。

这些流民所到之外,除了有城墙保护的城市外,几乎所有村落和小镇都会被抢掠一空,犹如蝗虫过境一般可怕。

许多当地乡民为了避免遭到抢掠,纷纷入城避难,导致城内租金瞬间暴涨。

此时各地卫所也不敢随便出兵镇压或阻拦,只能派兵固守城池,并防止城内发生暴乱。

对于这股流民大潮,包括官员和平民在内,所有人都十分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粮价不可控制地一涨再涨。

虽然各地官府明令禁止粮商囤货居奇,并严格限制粮价,但这种事并不是一纸限令可以压得下来的。

各地粮价还是不断彪升,已经逐渐接近荒年的粮价,当地百姓可谓苦不堪言。

此时在朝堂之上,关于如何处置这些流民也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

比较中庸合理的建议是把流民引导到江南各省等比较富裕的地区,然后专门划出一块地方安置他们。

因为这些地区是产粮重地,在供养这些流民的时候,至少在运输上就省掉了一大笔开销。

然而想暂时安置这些流民不难,但问题是以后怎么办?

这跟当年西北流民大规模南下不同。

当年是因为北方大旱,再加上胡人入侵才导致大批西北流民被迫南下。

只要西北旱情得到缓解,并且胡人被赶走后,西北流民自然会回到原来的地方。

如今这些流民却大部分都是燕南和臻远这两省的出逃农民,而这两地现在胡人手中,究竟什么时候能夺回来,谁也不敢打包票。

有可能是一两年,也有可能是好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难说。

换句话说,这十几万流民究竟要留多久,完全是个未知数。

这可不是几千人或者一两万人,而是十几万人。

为了不让这些流民饿死,每天光是消耗的粮食就不是个小数目,更不要说还要帮他们搭建住处、分配田产、安置入户等各种事宜了。

不管对于哪一个地区来说,这些流民都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

即使是富饶如江南等地,也难以承受这样的重负。

除了找地方来安置流民这种比较正常的提议外,朝堂之上还有另一种更为极端的声音,那就是直接派兵镇压。

这一派声音的理由是,这些流民一路上到处抢掠伤人,已经跟暴民无异。

既然是暴民,朝廷就应该派兵镇压围剿,绝不能放任姑息。

对于这个提议,大部分官员都觉得不妥。

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问题,主要是怕官逼民反。

要知道这可是十几万流民,一旦镇压失败,很可能会导致这些流民一起造反,那事情可就闹大了。

如今西北全境已经叛出了朝廷,西南又有胡人作乱,如果再加上这十几万流民也一起造反,那就真是天下大乱了。

这时候所有官员都等着新皇作决定,或者说,都在等着背后的安国公作决定。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朝廷名义上是顺天帝在统御,实则上真正的话事人另有其人。

终于,众所期盼的安国公当着百官的面提出了自己的奏章:将这十几万流民引导至江北边陲地区开荒种田,并在当地重建家园。朝廷方面则为其提供种子和工具,并派官员到当地协调管理。

这奏章一出,顿时引起了众多官员的惊讶。

江北地区田地贫瘠,气候多变,并非一个适合开荒种田的好地方。

尤其是边陲地区,以沙石地形居多,种树都难种,更别说开荒种田了。

一下子把这么多流民赶到那里,不怕引起民变吗?

如果是其他人提出这样的建议,肯定会遭到大部分官员的反对。

但这是权倾朝野的安国公亲自提出来的奏章,朝堂之上哪里还有人敢出声反对。

别说是官员,估计顺天帝也不会反对。

果然,顺天帝很快就同意了这份奏章,并安排官员去办理此事。

下朝以后,许多官员都在寻思着安国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其中就包括了礼部右侍郎姚敬堂,他几乎是一下朝就来到了大哥姚敬君家里商议此事。

此时的姚敬君已经不是刑部尚书,他在几个月就以身体不适辞官养病去了,如今只是一个闲赋在家的致仕官员。

姚敬君之所以要辞去刑部尚书一职,是为了以退为进,保护姚家上下的安全。

虽然说新皇顺天帝设立缉事府主要是为了清洗和打击那些曾与大皇子有所牵连的文官,但姚敬君深知自己在新皇眼中,估计也没什么好印象。

因为他的妹妹姚氏就是西北大将军宁志远的妻子,镇国公府的女主人。

虽说女子一旦出嫁从礼法上来说就是夫家的人,但姚氏毕竟出自于姚家,这点对于新皇来说始终是个忌讳。

有鉴于此,为了不让姚家上下也受到缉事府的迫害,姚敬君于是主动以身体不适为由,提出辞官休养的奏请。

或许是因为姚敬君这么上道,顺天帝在循例挽留了一下后,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允许他回家休养。

姚敬君辞官后,这刑部尚书就空了出来,顺天帝很快就把自己的人推了上去,算是各有所得。

这就是当保皇派的好处,当新皇登基后,虽然不一定会受到新皇的重用和青睐,但至少不会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那些曾与大皇子有所牵连的文官,他们如今的下场就是最好的对照例子。

致仕在家后,姚敬君并没有就此放松对朝堂之事的关注,反而更加关心和在意。

因为他对新皇和安国公等人始终心怀戒备,假如事态有变,他需要马上作出反应才行。

他甚至连家人的后路都已经找好,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大哥,关于此事你怎么看?”姚敬堂把安国公的决定详细说清楚后,随即问起了兄长的意见。

“先说说你的想法。”姚敬君皱着眉头问。

“安国公为人精明,深谋远虑,绝不会无的放矢。

既然当初他决定把燕南和臻远这两省让出来,肯定已经预料到会有大批流民北上。

所以有关这些流民的处置方法,他应该早就想好。

只要对江北地区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那里大多地区土质松散、沙石地居多,根本不适合开荒种田。

假如硬要把这么多流民赶往那里,那相当于送进绝路,只会逼其造反。

但安国公却偏偏提出了这样的奏章,其用意很深啊。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可能跟江北仅有一江之隔的东北地区有关。”

听完弟弟的分析后,姚敬君叹了口气说:“你猜得没错,此乃祸水东引之计。

那位想要做的,就是把这十几万流民当成烫手山芋一般扔给西北军来处理。”

虽然早有猜测,但听到兄长此言,姚敬堂还是忍不住失声叫道:“这也太狠了吧?那可是十几万无辜平民啊。”

“噤声。”姚敬君瞪了他一眼。

姚敬堂这才醒悟过来,赶紧闭嘴。

如今京城内外到处都有缉事府的人,谁也不敢确定自己家里没有缉事府的眼线,因此许多官员即使在家中议事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害怕因为说错话而引来灾祸。

姚敬君沉声道:“此事你心里知道就好,千万不要对任何人说。

不过就算你不说,估计也已经有不少人想到此中关节。

这朝廷,我已经看不懂了。”

说到最后那句时,姚敬君脸上露出了一片黯淡痛心的表情。

姚敬堂则是表情复杂地握紧了拳头。

……………………

为了把这十几万流民驱赶到江北,安国公从京城的五军营中调拨了两万士兵,分成上百支队伍在沿途各处拦截四散的流民,逼其回到队伍当中往江北出发,并为他们提供仅能裹腹的少量干粮。

除了负责驱赶流民和提供干粮的士兵外,队伍当中还夹杂着一些善于口舌的说客。

这些说客会伪装成普通的流民,然后在人潮当中蒙骗众人,声称江北那里土地肥沃,四季如春,只要到了那里随便找块地开一下荒,几乎当年就会有收成。

等地耕熟了以后,即使年年丰收也大有可能。

而且官府已经说了,开荒的五年内免除一切田租地税。也就是说,这五年几乎是白赚的。

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啊,不去的才是傻子。

由于这些说客口才了得,而且善于煽动民情,因此很快就有越来越多流民相信他们的话,开始对要去的江北地区充满了期望。

不怪这些流民会这么容易被人蒙骗,实在是因为古代社会除了商人和士兵以外,一般人是很少离乡别井的,更不要说这些只会蒙头种田的普通乡民了。

这些人当中,很多人几乎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自己所住的村子或镇子,哪里知道相隔上千里的江北是什么情况。

就算有些知道内情的人,此时也不敢乱说话。因为一旦他们乱说话,随时都有可能会被随行的士兵当成歼细处理掉。

就这样,这十几万流民在士兵的驱赶引导下,长途跋涉地往江北行进。

经过足足两个多月的路程,除了有部分人病死在路上外,大部分流民还是顺利到达了江北。

到了江北以后,士兵并没有让他们停下来,而是往码头那边驱赶。

此时在各处码头上,已经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这些被临时征召而来的商船和渔船都是用来载他们走的。

那些知道内情的人开始觉得事情有些不对,这里不就是江北了吗?为什么还要坐船?这究竟是要把他们送到哪里去?

但绝大部分流民并不知道他们所站的地方就已经是目的地,仍然一脸茫然地听从士兵们的安排,分批上了一条条商船或渔船。

经过多次来回运送,很快这些流民就被大大小小的船只陆陆续续地运到了乌江的对岸。

到岸以后,那些船只开始载着众多沿途押送的士兵悄悄离岸,最后只剩下最后一艘大船。

望着坐在船上不断远去的士兵,越来越多流民也开始觉得事情不对了,纷纷追问站在大船上的那位千户。

“大人,您究竟想把我们带到哪里啊?这里就是江北吗?”

“是啊,大人,你们这么多官爷怎么都走了,不是说好要带我们去开荒的吗?”

“大人,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你不会是想就这样把我们扔在这里吧?”

“我早说这些当官的没一个好人,我没说错吧,他们果然有鬼。”

“官爷,你说句话啊,官爷……”

那个千户站在船头上冷冷地扫视了一下底下的流民,然后伸手指着前方大声说:“你们这些刁民听好,如果你们想活命的话,就继续往前走。

前面不远就是九江府和彰南府,那里不仅有吃有喝,还有无数的金银财宝和女人。

到了那里以后,你们想做什么都可以,没人会阻止你们。

除了继续往前走以外,你们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快上路吧!”

说完,那千户向属下打了一个手势,那属下立刻命令船工拔锚开船。

在无数流民的呼叫声或叫骂声中,大船缓缓离开了,直至消失在乌江的江面上。

流民们这才知道,原来他们全部人都被官兵给骗了,许多人都忍不住失声痛哭出来。

很多人想回去,但面对茫茫的江面,他们知道已经无路可退。

最后没办法,十几万流民只能继续往前走,希望前方还有一线生机。

当身在九江的宁志远听手下汇报说,有十几万流民正往九江和彰南走来时,整个人一下子就愣住了。

紧接着他突然站起来一拳砸在桌子上,把平滑坚硬的桌面砸出了一个深深的凹痕。

“谢贼敢尔!”宁志远气得双眼通红,发须飘动,浑身杀气冲天,看上去十分骇人。

池非还是第一次见岳父气成这样。

不过他多少能够体会岳父此时的心情,这安国公实在是太狠毒了。

这十几万人可不是那些作恶多端的世家豪强,而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

安国公不仅没有视这些人为大魏子民好好珍惜,反而把他们当成了可随意丢弃的垃圾,完全不管不顾。

如果池非没有猜错的话,为了防止西北军把流民再送回去,安国公一定会在乌江对面布下重兵,不让任何一艘船过江,让这十几万流民没有任何退路。

这十几万突如其来的流民,将会带给西北军两个非常艰难的决择。

一是如果收留这些流民的话,以现在西北和东北两地仅够自给自足的粮食产出根本不足以供养这么多外人。

二是如果不收留他们的话,这些流民很有可能会因为饥饿而变成暴民,在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的东北地区到处抢掠,变成整个地区的毒瘤。

说句冷血的话,如今最好的处置办法就是将这些流民全部杀光,让他们没有作乱的机会。

然而这也正是安国公想要的结果。

他就是想借西北军的手来除掉这十几万流民。

一旦西北军对这些流民动起了屠刀,那他们之前所秉持宣扬的大义和形象,就会瞬间崩塌。

再经过大魏朝廷的有意宣传和渲染,全天下人都会把他们当成残杀百姓的贼军。

而谢家不仅借西北军之手解决了这十几万每天都要吃饭的流民,还能顺便把西北军的名声彻底搞臭。

这确实是一箭双雕的毒计。

能想出这种灭绝人性计划来的安国公,就连池非也不禁怀疑这人的心是不是真是黑色的。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