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一章 韶关访宗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潮州这个东部重镇,在攻防之间,给予郑芝龙以极大的打击,也使得广东各地甚至福建、江西许多地方,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反叛势力的活动更为频繁,朝庭各路剿抚大军,面临的压力陡然上升。

但黄子琦并没有趁势向福建或江西方向扩展,而是留王洪旺、侯大景两人,领兵两万镇守潮州,他与孙愉可、曾浩荣等人,率领其他兵马,携战胜之威,沿粤北向西扫荡,与蓝天奎等瑶人首领率领,向东掠地的队伍,尽早会合。这个过程,也让黄子琦认识到,什么叫“传檄而定”。在各地镇守的官员、军队都受到强烈震撼,而朝庭援军又无望的情况下,粤北本来就被当地农民起义军折腾得筋疲力尽的镇守军地官员,纷纷献城投降。当然这也更让黄子琦意识到,其实孙愉可的许多作战思路,在这个时代或许更正确,以震憾性的方式在一个关键地方,打一场胜仗,那么其他地方的攻略,就会容易得多。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黄子琦便基本上把粤北几个重要城镇给清扫了一遍,接收了当地官府衙门后,安排来自钦州那边,接受过较好教育的人,与曾浩荣等人的部众混编成新的州、县官府机构,治理地方。一个月后,黄子琦便与瑶人十二大族率领的东征大军,在韶关城北的乐昌会合。韶关西北包括湘南郴州,都是瑶人聚居非常多的地方,事实上瑶人的进展比黄子琦还要快,一路上瑶人各村寨听闻十二大族率领大军东征,都迅速组织起来迎接瑶人军队。两军会合之后,仍然坚守不降的韶关城,便成了被隔绝的孤城。在郴州、赣州两地,虽然朝庭有不少军队驻扎,可是却不敢南下,因为张献忠就像一只过街鼠,不,是像过街虎一般,在江西和湖南之间流窜,牢牢牵制住了朝庭大部分军队。

但是有熟悉历史的黄一苗在身边,黄子琦很清楚,这一次的流寇南袭,应该只是像一阵龙卷风一样,虽然给南方几省造成了很大伤害,但持续时间并不长,在黄子琦拒绝结盟后,张献忠应该很快便会北返。

“所以,孙先生,你认为我们是留在韶关,等待朝庭大军,还是回到贺州,与朝庭征剿大军决战更好?”在得到张献忠又从江西往湖南方向流窜,判断张献忠要退走后,将韶关围困了十几天,围而不打的黄子琦,征求孙愉可的意见。

“不论韶关也好,贺州也好,日后都会是我们要好好经营的地方,打坏了都不好。我们围韶关而不打,本意就是要围城打援,给敌以震慑,但不是要打坏我们自己的地方。现在张献忠疲态显著,退意已明,接下来便是要看我们与朝庭的对峙了。张献忠向西退,正好将朝庭南北两路大军都引向湖南,他退去之后,湖南这里的朝庭大军,便是攻打我们的主力,但江西方向也会参与。若我们再往西走,以贺州为决战之地,我们与湖南主力碰撞更为激烈,而江西这边的力量,则会判断我们东边空虚,趁虚东侵粤北、粤东诸地,如此一来,我们此前所掠广东诸地,便前功尽弃了。”孙愉可分析道。

“所以,我们便驻在这个地方,一直围着韶关不打?然后让本来就犹豫难决的朝庭大军更犹豫一点?”

“不,我们不是围而不打,围困是为了削弱对方的实力,反正韶关周围的地方,我们都控制住了,韶关重镇的守军,现在粮草还足,但我们围得越久,他们士气就越低落。等到北边形势明朗了之后,我们还是要打的。现在趁着围城之机,你这个大土司,先去做一件事,而且,一定要带着瑶人众首领。巩固了韶关的局面,再考虑在哪里和朝庭的军队作战。”

“哦?”黄子琦好奇了,需要他带着瑶人众首领做什么呢?

“我明白了,孙先生你是要让哥哥,领着瑶人众首领,去拜访那些还未及撤到城中的南迁汉人大族,一个个安抚?”黄一苗听了孙愉可的话后,顿时想起了什么,便接过话,“韶关乃北边汉人南迁最重要的通道,自宋以来,无数南迁汉人,往往是先到韶关休整,或就留于韶关,或继续往南迁入广州、潮汕或高州、雷州,甚至下南洋。但是南迁的汉人,往往也会留家族的一部分,在韶关这地方。”

“对,这里南迁家族众多,大姓四十多,小姓一百多,诸大小宗族,都在韶关各地留有分支,建宗立庙。现在我们到来,他们会有两个方面的顾虑,一个是会如何对待他们的田地家产,另一个是瑶人与汉人如何相处。所以,黄大人你一定要领着瑶人首领们,对四十多个大宗族,一一拜访,晓以利害,临之以威,又施之以恩德。最好是趁着大战未起之时,劝说一些大族将部分族人,迁入钦州、高州、雷州、广州,引他们加入到大人你所兴办之工商事业中去。同时,让他们明白,田地均分之法虽然会实行,可是他们通过参与工商事业,仍然能保持家族兴旺。而且,未来瑶人、僮人,肯定不会与汉人为敌,反而会与汉人同心协力,共抗朝庭暴政,维护农工商诸业者利益。”

黄一苗听后,点点头道,“笼络了这些南迁汉人在韶关的宗支,就等于和一支非常庞大的民间力量结了盟,日后不论是我们希望征召更多民众南迁,充实岭南乃至南洋人口,还是北上与朝庭或流寇争锋,都有了强大的援力。”

“黄大人,我们瑶人虽然过去两百多年,与朝庭对抗,死伤惨重,但我们只恨朝庭,不恨汉人。孙先生之议,对于黄大人未来事业之壮大,端是良策,我们瑶人众首领,没有异议,愿意追随大人,结善韶关众汉人宗支。”蓝天奎代表瑶人众首领,迅即表态。这两年左右的时间,他们通过与黄子琦合作,获益良多,也更加明白未来的方向,知道黄子琦志向高远,且会善待瑶人。因此,他也不愿意因为过去的一些矛盾,令瑶人与汉人相处艰难,妨碍了几方共同事业。

黄子琦是说做就做的性格,在蓝天奎等人,没有抵触情绪后,便按照孙愉可的建议,逐日拜访散布于韶关府各县、村寨的南迁汉人宗支。甚至默许、纵容一些汉人宗支,往韶关城里送补给,递信息,因为这样一来,韶关城守军的军心,会更加动摇。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