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太极撤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紫禁城内。崇祯皇帝在周皇后精心调养,内心辅导下终于坚强的重新上朝理政。可青龙营的事还是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巨石,不去想真的很难,崇祯每天清心寡欲,斋戒祈祷上天能帮他一次,希望能有奇迹的发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真的发生了。

王承恩接到青龙营突围的消息,一路奔跑一路喊:“皇上,青龙营突围成功了……”

崇祯听到这个消息先是不敢相信,随之有点精神恍惚,这怎么可能,青龙营自己突围成功。王承恩气喘吁吁的跑道崇祯面见,递上毛文龙的折子,望着崇祯疑惑的眼神,再说一遍:“皇上,是真的,毛文龙上折,白杆兵突然出现,青龙营突围成功了。”

崇祯飞速的夺过手中的折子,眼泪哗哗啦啦的下来了:“奇迹,奇迹真的出现了,白杆兵就是皇后说的奇迹。白杆兵秦良玉,朕尽然忘了大明还在这样的一支兵马,哈哈哈,天不亡大明。王承恩,立即传令秦良玉带白杆兵回京,朕要好好谢谢她。”

“奴才,这就去办。”王承恩就要转身走。

“慢慢着,算了,等战后再见他们吧,如今后金还没退兵,让他们先在遵化城驻扎下来。”白杆兵的出现,青龙营的突围,四座城池安然无恙,从喜峰口到如今已三个多月,后金后勤保障不行,入大明后又抢夺不到什么物资,退兵已是早晚的事,但毕竟皇太极还没撤,再说白杆兵刚刚精力一场恶战,歇一歇再面圣,不急。

突然一个小太监急冲冲的跑了过来:“皇上,紧急军情。”

这是怎么回事?青龙营不是已经突围了,怎么还有紧急军情:“王承恩,拿来朕看。”这份是丰宁守将满桂的,折子上是关于红莲梓突破镶蓝旗的消息。

崇祯大惊:“遭了,红莲梓不知道青龙营已经突围,突破镶蓝旗,有被包围歼灭的威胁,快,立即让满桂出兵接应红莲梓。哎,朕的过错,要是红莲梓出啥岔子,我没法跟皇后交代。哎,真的是那石头砸自己脚了。”

“是,奴才这就去传令。”小太监急忙起身跑了出去。

可惜满桂还没出城就接到了援军全军覆没的消息,而且红莲梓下落不明。这条消息报给崇祯后,崇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把这消息告诉皇后,皇后潸然泪下,好几日都没给皇上好脸色看。最终崇祯一再保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事才算完。

后金方面。青龙营突围后,后金的所有人马全部集中到了三河县,如今八旗已经进入大明三个多月,经伤亡近六万人马,接下来是否还要再战,还是要撤退。今天必须有个结论。

皇太极这几天郁闷的心情有了些好转:“都说说吧,如今该怎么办?是撤军还是继续进攻。”

正红旗损失最小,代善站起来先道:“伤亡这么大,就这么撤军,实在不甘心,我认为只要我们集中一起攻打遵化,遵化就能拿下,遵化城内百姓还有几十万,到时候就能弥补我们的损失,我的意思是打下遵化再撤。”

“代善,你说话不腰疼,这里就你正红旗损失最小,正蓝旗全军覆没,我镶蓝旗就剩下六千人。这还怎么继续打。就算能打下遵化,就算能拿到不少金银珠宝,可是士兵呢?士兵能补充吗?”济尔哈朗站起来反对代善。

多尔衮,多泽都不说话,他们损失也不小,内心也不想再打,只是就这么走,确实也不甘心。皇太极见两位道:“多尔衮,你说说。”

多尔衮站起来道:“实话说,这样撤兵,确实也不甘心,但是正白旗也损失过万。在加上已经在大明境内有三个多月,我们所带的粮食也不足,周围的没有能够提供补给的地方,还有些士兵已经开始有回家的想法。我内心是支持代善,但是从实际出发觉得济尔哈朗更有道理。”多尔衮的意见也就是多泽的意见。

皇太极听明白了,转身问范文程道:“你的,意见呢?”

范文程早就想好,站起来到:“大汉,各位爷,战打到这份上,确实没有必要再打下去了,但是代善说的也有道理,遵化城如今也就十万左右的京军,如果强行攻打,是有可能拿下的,但是这样我们的士兵损失会更大。所有奴才觉得应该撤退,而损失怎么办呢?那就我们从朝鲜那边弥补回来吧。”

“报,大汉,林丹汗正调集八万人马,还有察哈尔余部向沈阳地界扑来。”斥候传来沈阳方面的来信。虽说皇太极极力拉拢蒙古,但是除了科尔沁和喀喇沁部外基本都是处于观望,更甚的如林丹汗,依然抗争着,抱着联明抗金的思想和不切实际的重建蒙古帝国梦想,一直在坚持着。

“林丹汗这是找死,既然林丹汗要打,那我们撤吧。”听到大家的意见,又因林丹汗出兵,代善也不坚持了。

范文程道:“奴才,觉得林丹汗这次出兵,真是给我们机会,给我们灭了他,统一蒙古部落的好机会。”

“哦。文程有把握吗?”皇太极问道。

“奴才认为蒙古部落早已日薄西山,林丹汗整日还做着他的蒙古帝国大梦,虽说集结五万人,在奴才看来不过就是七拼八凑的兵马,不足为虑。如今蒙古各部落大多数都还在观望,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还有林丹汗这个表面上的领袖,如果这次能够彻底解决林丹汗,没有了领袖,蒙古部落就会彻底分崩离析。到时候只要八旗兵马到达那个部落,那个部落就得投降。这样以来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收复蒙古部落,同时也可以顺便建立蒙古八旗。从而弥补这次作战的损失。”范文程分析得十分清楚,也合情合理。

“蒙古八旗?好主意,文程果然是人才。既然大家都同意……”皇太极正要下达撤军的命令,此刻传令兵急急忙忙来报:“报,沈阳方面岳托紧急军情:关宁铁骑千里奔袭辽阳,辽阳失手,杜度回兵夺回,没想到孙承宗尽然突出从锦州和宁远出兵攻打广宁和营口,因兵力不足,广宁,营口都丢了。同时镶黄旗损失也不小。”

“什么?杜度这个废物。立即撤兵,务必夺回广宁和营口。”皇太极大怒,“命令,今日午时全部撤退,正白旗,镶白旗负责对付林丹汗。正红旗,镶红旗负责夺回广宁,正黄,镶黄两旗负责夺回营口。”

“谨遵大汉令。”

己巳年十月二十,后金全线撤退。从七月二十皇太极祭天出兵到十月二十日全线撤退,刚好整整三个月,这场经历了三个月的战斗终于结束了。后金巨大的伤亡,使得未来三年内间不会再有大规模进攻大明的可能。这也为崇祯下江南彻底解决东林党带来了宝贵的时间。

就在皇太极下令撤退的当日,崇祯也接到了孙承宗的八百里加紧的军报。首先赞赏了孙承宗和吴三桂的这次收复广宁营口,突袭辽阳的战斗。但是也给崇祯出了道难题。

这么大的成果,这算是大明第一次成功的收复失地,应该高兴才对,可是皇上怎么见了这个军报一点都不开心呢:“皇上,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孙老大人乃大明第一功臣,可是皇上怎么不开心呢?”

“事是好事,可是打下来是因为后金兵力不足才被我们偷袭成功,皇太极要是收到这消息肯定撤兵,重夺广宁和营口,那广宁和营口是否能守得住就不好说了。如今刚刚大明经历大战青龙营伤亡过半,京军损失十几万人马,怕无法援助孙大人,单靠关锦宁的兵马要守住两座城市太难了。又因为水军还未整顿,营口其实没有多大价值。说实话孙大人能守住广宁就不错了。”崇祯也十分无奈,而且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并不是在后金方向,而是出兵打败农民义军,彻底巩固整个北方。

“奴才,明白了。”王承恩回应道。

“把这份信八百里加急交给孙承宗,他会明白朕的意思。好了,皇太极撤军是肯定的了,这场战终于结束了。两三年怕不会再有后金的骚扰。这是大好事,王承恩,准备庆功宴,让四城将领和青龙营带领兵马回京,朕要大赏群臣。”广宁收复,己巳之变被崇祯躲过了,应该让所有人都高兴高兴,放松放松。

“是,奴才,这就安排。”王承恩正要下去安排,没想到,皇上又把他叫住了。

“别急,朕还有事要问你,如今大明有多少王爷,你知道否?”

“皇上,如今还在世的王爷有二十七位,不,是二十八位。如果皇上只是想知道藩王的名字和封地,奴才可以马上给你背出来,如果要具体了解情况,那奴才就得安排人去调查。”王承恩也不知道皇上为啥要问王爷的事情?但是咱皇上一向深谋远虑。

“哦?可以啊,王承恩,二十八位王爷都能背出来,来来,说给我听听。”王承恩确实是个人才。

王承恩笑道:“多谢皇上夸奖,奴才是从皇上当王爷的时候就跟随您的,那些王爷自然知晓,只是过了不少年了,奴才慢慢说给皇上听:秦王朱存枢,封地:西安。晋王朱求桂,封地:太原。周王朱恭枵,封地:开封。楚王朱华奎,封地:武昌。鲁王朱以派,封地:兖州。蜀王朱至澍,封地:成都。代王朱传火,封地:大同。肃王朱识鋐,封地:兰州。庆王朱倬纮,封地:银川。岷王朱企崟,封地:武冈。韩王朱亶火脊,封地:平凉。沈王朱迥洪:封地:潞州。唐王朱聿键,封地:南阳。赵王朱常臾,封地:彰德。襄王朱常澄,封地:襄阳。荆王朱慈火畐,封地:蕲州。淮王朱常清,封地:饶州。德王朱由枢,封地:济南。崇王朱由樻,封地:汝宁。吉王朱慈煃,封地:长沙。益王朱由本,封地:建昌。衡王朱常庶,封地:青州。荣王朱慈炤,封地:常德。潞王朱常淓,封地:卫辉。福王朱常洵,封地:洛阳。瑞王朱常浩,封地:汉中。惠王朱常润,封地:荆州。最后一个是异姓王沐王:沐天波。封地:云南。就剩下这些。”

王承恩再说的时候崇祯一边听一边记,等王承恩,读完后,崇祯望着整整一张纸,心里想:“这二十八都上他们上京是不是太多了,废人来也没有用呀。南明当过皇帝的有两个: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唐王朱聿键。在南明监国的有三个潞王朱常淓,淮王朱常清,鲁王朱以派弟弟朱以海。组织过人马抗清的也有三个:崇王朱由樻,益王朱由本,沐王:沐天波。这些王爷里面最有钱的是周王朱恭枵。还有一个荣王朱慈炤就是后来很多人盗他名号的朱三太子。刚好十个,加上唐王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镆和鲁王朱以派,总共十二人。

王承恩见皇上对着这些人的名字发愣了近半个时辰,然后在十二个人的名字上画了圈,知道皇上在思考,不敢打扰,在旁边等着。崇祯一抬头,见王承恩还站着:“让你等久了,就这十二人,通知下去,让他们上京面圣。是该他们为大明出出力的时候了。”

“奴才这就去办。”王承恩不知道崇祯帝要这十二位回京做啥,但是重新启用各地的王爷来解决如今大明的局面也许是条路子,乱世最亲的莫过于自家人。

关锦宁方面,孙承宗接到崇祯的信,有点无奈,好不容易得到的营口,既然要放弃。不过皇上说得也有道理,如今九边还需时间恢复。大明境内匪患是该乘这次大胜的机会解决。所以暂时无法顾及后金,也无法增援营口。但是广宁还是要尽可能的守住,毕竟广宁对双方的影响十分重大。当孙承宗宣读这消息的时候,很多将领开始都不理解,在孙承宗解释下,基本都能理解皇上的难处。不过有一个除外,那就是吴三桂,一个十六岁的小孩子,根本不懂这些,知道皇上要放弃营口,把吴三桂气得直跺脚,可是皇上的命令不能不遵从。但是吴三桂的心里估计已经骂了无数遍崇祯孬种,顺带把崇祯的祖宗十八代都骂遍了。(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